在2011年至2013年的馬來西亞年度漢字10大候選字當中,“漲”連續3年都上榜,這反映小市民對生活狀況的不滿。
汽油和麵粉已經漲價,未來一年,還會更多東西會起價,包括電費將漲10至20%、每張支票將徵收額外的50仙處理費、吉隆坡市政局計劃調高門牌稅逾200%、大道收費可能調高、學巴車資也可能調漲30%或8令吉。
讓人無法理解的是,老百姓已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政治人物還為自己大幅度加薪。
雪州議會日前通過從明年起,大幅度調升州務大臣、行政議員、州議會議長和副議長,以及州議員的薪水,調薪幅度介於87%至373%。
而砂州議會更早在5月21日,就批准砂州首席部長、副首席部長、部長、助理部長和州議員的月薪,漲幅是200%。
一調就是200及300%,小市民的薪金調幅卻如龜速,心裡當然不爽。
國家已經連續17年出現財政赤字,許多州屬的財務狀況也欠佳,當官的不削減薪金,和人民共赴時艱也就算了,怎能為自己加那麼多的薪水。
或許雪州政府會說,雪州財政有盈餘,和中央相比有能力這樣加薪,但在政治道義上,老百姓生活不那麼好,調幅那麼高,難以自圓其說,連安華都批評“調薪有點高”,為何民聯事前沒有討論?
而且,雪州議員的每月薪水已經在2012年1月1日,從4千112令吉79仙,調升至6千令吉,調幅是46%,兩年後再調漲87%,於理不合。
其實,部長、大臣及國州議員等除了基薪外,還享有各種津貼和福利,甚至享有恩俸金以及能夠領取退休金至死,過後他們的遺孀也有資格繼續領取退休金,這就是為甚麼有那麼多人要爭著競選議員。
雪州政府可能是基於砂州先行調薪,只要不高過砂州(只及砂州的70%),批評的炮火就不會那麼猛烈,但民聯在2011年還反對國陣政府建議提高國會議員的薪酬,為何現在立場改變了?
況且,砂州的調薪幅度和人均收入比較,是不合理的,首長泰益馬目的薪金從原有的1萬3千令吉調高至3萬9千令吉,比首相的2萬2千800餘令吉的月薪還高。
在砂州和雪州大調薪後,其他州也會被迫跟進,國會議員會加薪,首相、副首相、部長、副部長可能統統調薪,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央和州政府的開銷都會增加。
根據大馬僱主聯合會的薪金調查,私人界明年的薪金平均調幅約5.6%,要等40年才有200%的調幅。
薪金的調整應該和生產力成正比,但是高官與公務員的薪金調幅已經和市場脫節。
譬如,政府在2007年7月1日,讓逾100萬名公務員獲得幅度介於7.5%至35%的加薪,軍警人員額外加薪20%,公務員的生活津貼也調高100%,全年支出增加68億令吉。2012年,公務員又加薪7%至13%。
沒有憑據的大調薪,導致公共領域的薪金超越私人界,政府負擔一下子加重,也加劇了通膨。
雪州政府不應以砂州作為調薪的基礎,應該考量市場的水平。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國家工資委員會(NWC),根據勞動力市場情況,調整公務員工資,不是由官員自己來敲板定案。
新加坡公務員工資不是只升不降,2008年,因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新加坡下調公務員工資。2012年,新加坡高官的薪金和福利也“縮水”,總理和部長的薪金減幅達37%。
如果國家經濟情況良好,不會有那麼多人不滿大幅調薪,問題的症結就在於經濟;政府的開銷應該削減,不是上揚。
以往政府用退休金來補貼低薪的公務員,高官和議員也受益,現在他們的薪金節節上升,就應該放棄退休金,不應兩者兼得。(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