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訊)青光眼(Glaucoma)是因眼內房水積留,以致眼壓過高而引起的視野缺損疾病,一般可分為閉角型及開放型青光眼。眼科專科顧問黃穎昌醫生披露,一旦確實閉角型青光眼是由白內障所引起,醫生可實施2.2毫米的微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MICS),雙效合一解決病情,大前提是醫生必須對此技術熟稔,且擁有豐富的操刀經驗。
黃穎昌醫生解釋,閉角型青光眼(Closed-Angle Glaucoma)常為急性發作,這是指眼內引流區突然完全被阻塞,造成房水積留,眼壓迅速增加。
“房水不是淚水,它是由睫狀體所分泌,在眼睛內做著代謝的工作,即從眼後房穿過瞳孔,攜帶營養流到眼前房,然後再通過小梁組織(Trabecular meshwork)返回血管。”
他說,角膜與虹膜之間有一個隅角,如果這個隅角因故被阻塞,房水就無法回流血管,最終造成眼壓上升。
“經常性瞳孔變大會壓縮這個隅角,造成排水阻塞。此外,由於華裔天生隅角較狹窄,所以容易患上青光眼,罹患風險比巫印裔高出6倍。”
閉角型與白內障有關
他說,閉角型青光眼也與白內障有關。首先,當眼睛內的晶體混濁時,就會形成白內障,它會不斷“成長”,一旦變大向前壓迫虹膜,就會造成房水通道或隅角變窄,致使眼壓偏高。
“眼前房的一般長度為3毫米,如果受到白內障壓迫,長度可能只剩下1.5毫米,這時就會影響房水在前房的流動。”
他提及,一般上醫生對閉角型青光眼所採取的治療方案是先用藥降壓,然後進行激光周邊虹膜穿孔術(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即以激光在虹膜上打洞,分離粘連的部位,90%病患的眼壓在術後獲得控制。
“在激光尚未研發前,醫生的做法是在角膜開一個大洞,然後把虹膜拉出來修剪,缺點是傷口大,風險高。這種手術稱為虹膜切除術(Iridectomy)。”
高能量激光或損角膜
他說,雖然激光周邊虹膜穿孔術的成績不錯,但是如果病患當時的角膜很混濁,使用高能量的激光會對角膜造成損傷。
“如果有關閉角是由白內障引起,醫生可以馬上進行MICS,把白內障摘除,鬆開被壓迫的隅角。傳統治療方案並非不好,但是在放藥降眼壓的當兒,可能需要幾天,即使病人眼壓較後降至正常範圍,但視神經已經萎縮了。”
他強調,如果90%視神經細胞壞死,視力就會嚴重受創,屆時要挽救也來不及了。
青光眼發作
可即時動手術降眼壓
眼科專科醫生黃穎昌指出,過去白內障手術――超音波晶體乳化術(Phacoemulsification,簡稱Phaco)的切口較大,因此無法在青光眼發作時,馬上施手術摘除病肇白內障,如今有了微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MICS),醫生可以即時動刀取出硬厚的白內障緩解眼壓。值得一提的是,微創有助於降低手術風險。
在黃醫生診治的真實案例中,很多白內障合併青光眼的病患在接受MICS後,原本六七十mmHg(正常為14)的眼壓,馬上降到十多mmHg。
對於病情較嚴重的青光眼患者,他表示,醫生除了做MICS,也要施小梁切除術(Trabeculectomy)。做法是在鞏膜開一個洞,切除一點小梁組織,並在眼皮下方做一個通道(溝渠),眼前房水就是通過這個溝渠被引流到結膜表面。由於結膜面積大,所以房水很快就會蒸發。
“手術時,醫生會放一種稱為絲裂霉素(Mitomycin-C)的藥物,以抑制手術後可能產生的瘢痕化,後者會堵塞通道,導致病情復發。”
【真實個案】
手術降眼壓保右眼視力
青光眼被喻為沉默的視力殺手,這一點譚莉赬(60歲)感受最深。發病前,她只是覺得眼睛有異物感,晚上看到燈光時會出現一團煙霧及疊影,但並沒有嘔吐及頭痛症狀。
家住蕉賴皇冠城的莉赬,退休前是一名裁縫師,眼力使得特別多,但是她卻沒有被近視盯上,反而四十多歲有了老花眼。
她受詢時指出,原本右眼的問題不大,但去年12月11日時,突然變得不舒服,她以為老花加深,不當一回事。直至聖誕節度假回來,這股不適感越來越強,她猛覺右眼進塵,只好拼命洗眼,洗了後反而更痛苦。
“那時我早上視力還不錯,只是晚上看到燈光,就會看到一團煙,關燈後則會看到疊影。這些症狀讓我懷疑自己患上了青光眼。”
原來她曾有朋友患上青光眼,對方對她說,青光眼病患在晚上不大能看得清楚。在折騰了幾天後,她終於去求醫,結果被證實患上閉角型青光眼,眼壓高達68mmHg。
在醫生詳細檢測她的右眼後,她被告知可以當場做手術,以降低眼壓。由於病情緊急,她接受了手術,“手術很快,大概只需15分鐘,而且只是表面麻醉,全程沒有任何痛楚。”
黃穎昌醫生說,譚女士在做了青光眼手術後,眼壓下降至十多mmHg,效果顯著;不過如果她延遲求醫,右眼視力可能就不保了。(光明日報/良醫‧報導:唐秀麗)
[光明日報/良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