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 2013

吳健南‧務實看待房屋市場需求

我國房市真的供不應求?真的像一些先進小島國家或區域如新加坡和香港般,已蓬勃發展到寸土尺金、人口爆炸的地步?
首相兼財政部長納吉日前在財政預算案中,宣佈政府將與私人界聯手興建超過22萬間可負擔房屋,以實現居者有其屋目標,以上是馬上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問號。
解決問題需要對症下藥。倘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終不但無法根治原有問題,而且衍生出更多新的問題。
尤其是在國家土地法典底下佔有土地用途規劃主導權的聯邦和州政府,更不應該盲目地隨著發展商或投機者起舞,而應該掌握全局,理性出擊。
而這方面令人擔憂的是,根據我的觀察,我國目前已出現發展氾濫和失衡現象,原有的城鄉規劃藍圖已被拋在一旁,不管是原本作為草場、公園、農業等綠肺用途的地段,幾乎都一一被批准轉換為產業發展,導致許多住宅區居民的生活素質每況愈下。矛盾的是,不少地方的現有房屋店鋪其實已空置多年。
如今少數真正有能力買樓者,其實大部份都擁有至少一間房產,且都不是買來自住的。反而多數真正想要居者有其屋者,最終反而成為了這股炒樓熱的犧牲品,薪水的上升幅度永遠追不上房產的漲價幅度,找不到一屋遮瓦的棲身之所。所以,當面對這種房產用途已經變質的亂象,政府縱然增建再多的房屋、開發再多的土地,永遠還是僧多粥少。
雖然當局嘗試設下購買這些可負擔房屋者的每月家庭收入頂限,但這種措施其實是一把雙面刃,表面上照顧了特定收入群的需要,但實際上卻也縱容和默許了其它私人計劃的價格炒作。
這種房產炒作亂象不但使到我國社會的貧富鴻溝進一步惡化,也造成馬幣迅速貶值。
眾所周知,隨著近年來我國房產業價格劇漲,其連鎖反應已逐漸擴展到許多層面和領域,包括餐飲業、製造業、服務業、電子業,又或從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等皆無一倖免,為人民帶來沉重的通膨壓力。
當局可負擔房屋計劃的另一弊病則是多頭馬車,漏洞重重。表面上看似全面出擊,實則造成資源重疊、繁文縟節,為官員們製造了許多舞弊的空間。
我始終相信,政府若務實一點,別遺忘那些舊有的住宅區和擱置計劃,持續維持好當地的公共設施和改善治安,別讓其淪為令人為之卻步的廢墟,相信這些累積起來的既有房屋單位絕對足以滿足國民的需求。
另外,雖然隨著產業盈利稅提高到30%,及禁止發展商推行承擔利息計劃後,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減緩我國的炒樓熱,但若要讓我國的房產還原原有的居住用途,更實際的方法還是從跟炒家購買力息息相關的貸款方面著手,把現有購買第3間產業只能借70%貸款的頂限進一步提昇。
最後要提醒的是,倘若當局繼續對年復一年的總稽查司報告的諸多舞弊案置之不理,把相關的反貪或反暴利法令等統統拋在一旁,那麼每年的財政預算案縱然草擬得再華麗,也始終無法取信於民。例如當局宣佈要提昇產業售價透明度的新方案就是一例。明明房屋發展條規裡頭不是已經詳細列下了對發展商推出廣告的種種限制,包括不能傳達具有誤導性資訊嗎?但何曾看過執法當局在這方面嚴厲執法保障購屋者權益?(星洲日報/民主至“喪"‧作者:吳健南‧執業律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