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8, 2012

3大泡沫啟示‧備戰2012年房產市場


15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隨後引發的資產泡沫,相信大多數人仍記憶猶新,那一次危機所產生的連鎖效應,不只是大馬、泰國受到衝擊,東盟其他成員國,包括區域市場如香港、韓國、日本等皆深受打擊。

產業與風險管理專家克里斯托福博士在其專題演講中指出,全球化、放寬管制,是造成金融危機散發傳染效應的主因,每一次泡沫的發生,是否有任何共同象徵,或獨特的導因?
看看1989年日本“失落的10年”經濟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效應,在這30年間,受到3大不同因素的影響,發生在3個主要城市的3大危機與泡沫,是否存在任何共同點?

美經濟持續低迷

2008年,美國次貸及二房金融風暴持續擴大與蔓延,重挫各國金融市場,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各國實體經濟表現。2009年,全球經濟續受金融風暴衝擊,成長力道疲軟。
在2009年,世界經濟成長率由2008年的2.5%降為0.2%。其中,美、日、歐等工業國家均陷入衰退格局,新興經濟體表現相對較佳,中國經濟成長率可期,持續扮演全球重要成長動能角色。
全球經濟於2010年擺脫金融風暴困局,邁向復原重建階段。另外,隨著新興經濟體積極開展全球策略佈局、亞洲經貿結盟網絡的逐步成形,以及國際環保規範的益趨嚴格,促使外在環境挑戰更形嚴峻。

外在環境挑戰嚴峻

美國國會2008年10月通過7千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援助計劃”,積極對金融機構注入資金,以降低次貸及二房金融風暴的後續衝擊,惟2009年美國房地產景氣仍然持續低迷,消費與投資信心提振不易,經濟成長1.8%,低於2008年的1.2%,為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金融風暴影響深遠

2000年,美國科技業泡沫化,美國聯邦儲備局為振興經濟,自2001年正月起連續13次調降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0%,在低利率政策及金融監管機構未嚴格控制的情況下,不僅金融業者過度融資,次級房貸個例激增、房價高漲,衍生性金融商品在投資銀行催生下,快速蔓延至全球。

美聯儲局17次調升利率

2004年6月,隨著經濟明顯復甦,為抑制過熱經濟,聯儲局改為連續17次調升利率至2006年6月的5.25%,此一政策轉變,加速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爆次貸風暴,並擴及全球金融市場,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2008年9月,美國兩大房屋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房地美發生嚴重虧損,引發“二房風暴”,催生了美國產業價格的泡沫;另外,美國前5大投資銀行的美林公司、雷曼兄弟相繼被收購、倒閉,緊接的是保險業財團――美國國際集團(AIG)爆發財務危機、美國最大儲蓄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由摩根大通收購。

5投資銀行倒閉被收購

英國第九大房貸銀行――Bradford & Bingley(B&B)經營困難,由政府接管;比利時最大銀行保險業――富通銀行保險集團(Fortis)不堪財務損失被收購;德國最大房貸銀行――海波銀行(Hypo Real Estate)破產,由政府出資挽救;冰島金融體系陷入空前危機,國家瀕臨破產。由此可見,影響效應的擴大是多麼的驚人。

簡單說,美國產業泡沫的導因主要是高風險的次貸、信貸衍生品、證券化轉移信貸風險、放寬對銀行業的管制,以及影子銀行的產生所造成。


“廣場協議”打擊日本地價

1985年9月簽署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表面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對手——日本,最終造成日本面臨泡沫地價與經濟危機。
當年日本地價天天上漲帶來的住宅問題,引起日本政府的關註。之後政府採取抑制地價的政策,對金融機構也施加了壓力。泡沫破裂,1989年是日本泡沫經濟的最高峰。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匯率飛升,從1979年底至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1984年美經常項目赤字千億美元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了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千億美元。
1985年9月,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等5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以及5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5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有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投資者拋售
美元大幅貶值

“廣場協議”簽訂後,5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貶值。
美元兌日圓在1美元兌250日圓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下跌至200日圓左右,跌幅達20%。
據瞭解,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行動,以壓低美元匯價。
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圓,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兌120日圓,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美元兌日圓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圓兌美元升值約一倍。
有專家認為,日本經濟進入10多年低迷期的禍首就是“廣場協議”。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日圓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發展。

危機傳染效應
亞洲風暴禍首

繼日本地產泡沫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香港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如泰國、大馬與印尼的房地產泡沫,也是另一個慘痛的經驗。在1990年代,泰國將房地產發展,視為優先開發的領域,大規模的刺激產業市場政策出台,吸引不少產業發展商與投機者湧入市場。
此外,銀行信貸政策的放任、大量外國資金進入市場進行投機活動、造成房地產泡沫的產生,受波及的國家沒有很好的進行調控,形成產業單位供應大大超出需求的局面。
早在1996年,泰國已出現辦公樓空置達50%的危機,由泰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嚴重破壞各區域國家的經濟成長,導致各相關國家與市場出現經濟衰退。
東南亞房地產市場的破滅,連帶打擊香港產業市場的發展,香港產業泡沫的導因,主要受到東南亞區域市場的金融與產業危機所牽累。
相信許多人同意,1997年7月開始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港元與美元掛鉤,不存在貨幣風險,資產泡沫的爆破,主要是區域危機傳染效應的擴散。

為何重蹈覆轍?

市場通過信貸供應成功避免經濟進一步衰退,永續的信貸供應,以保持泡沫好景狀態,結果是:一個泡沫比一個泡沫爆破的威力更具破壞性。
中國房產泡沫:說到房產市場的過熱,我們不得不提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眾多的人們競相湧入產業市場,引發泡沫隱憂,明顯對業主、銀行、發展商、股市及地方政府造成影響,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曾經提醒說:“一旦產業市場泡沫破滅,我們的經濟成長將停滯不前。”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經說過:“中國的產業價格上升得太快,我們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以抑制產業市場的投機活動。”
泡沫如何形成?

在低利率的基礎上,中國耗資6千540億美元的振興經濟計劃,使到市場容易取得融資;經濟學家估計,半數的地方政府稅收來自國有土地,中國消費者擔心,通貨膨脹將捲土重來,掩蓋他們從儲蓄賺取的微薄利息,因此,他們更積極的追求投資產業,以期從產業的投資賺取利潤。
結語:發生在上一個世紀的3大房地產泡沫,其共同點包括寬鬆的房貸政策,例如低利率、大規模的產業發展,造成房產供應超越需求,這些危機對當時和後來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也給世界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留給人們寶貴的經驗與教訓。
在今天房地產投資熱度未退減之際,回顧過去發生的幾個產業泡沫,以期從中獲得啟示,顯得必要與珍貴。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產業焦點)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