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5, 2012

退休金不止是老年人的問題‧錢不夠用VS未雨綢繆


根據尼爾森(Nielsen)今年首季發佈的一項調查,儘管56%大馬人期待在60歲退休,不過只有21%人士在財務上做好準備。
錢不夠用篇
普遍的焦慮:
●節節走高的通膨率,是否會在未來二三十年侵蝕購買力?
●食品、水電、交通開銷節節上升,是否有足夠的退休金支撐退休生活?
●一些已退休者汲汲營營加入新公司,以期改善財務狀況,力使退休生活更為舒適寫意聯昌宏富首席執行員陳炳華認為,退休規劃與實際退休生活時,顯現很大“落差”,主要是因為並非每個人都去深度考量“擁有的財富是否可以支撐起夢想中的生活方式?”
3種原因構成上述落差:
●未趁早儲蓄或規劃:基於薪水低,財富的累積速度緩慢。
●未退休之前,享有每個月1萬5千令吉的生活方式,退休後很難即時調適過來。
●大馬正邁向高收入國,高通膨將打亂退休步伐!
他說,公積金局首席執行員丹斯里阿茲蘭再諾去年在大馬養老金與保健大會時,即點出幾個現實:
1.由於退休儲蓄少,很多人退休後晚景淒涼,無法擺脫貧窮。
2.大馬的退休年限是世界最長的。
他認為,公共領域與私人界若把退休年齡提高至60歲,若能妥善規劃財富,而又能按照永續方式在退休歲月生活,那或許是有所幫助的。
貧病為退休者夢魘
1951年開始設立公積金時,當時的預期壽命為目前,男性平均壽命已增至75歲,但退休年齡仍然一樣維持55歲。退休後漫長20年的歲月,貧病差不多是每位退休者的夢魘!
他認為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從退休以後的日子還是很長,肯定的需要準備的錢也愈來愈多。
而且基於通膨率高企,特別是受薪階級的,55歲領出公積金時,1千200萬個戶頭中,人均領出款額只有15萬令吉,這筆款項是否足以安度晚年,著實令人擔憂。
根據調查,70%已屆退休年齡人士,在領出公積金10年內,便把該筆基金用罄。
根據去年公積金報告,公積金局接獲200萬各項領取公積金申請。
只有0.7%或4萬2661人公積金戶頭有逾50萬
數據顯示,只有4萬2千661名僱員,或總會員人數不到0.7%,戶頭中有超過50萬令吉的存款。
其中7千706名男性、1千456名女性,戶頭上有超過100萬令吉,這些人士屬於“超群”收入者,也只有這些人能依賴公積金安度黃昏歲月。
即便到了54歲,6萬零961名公積金會員的平均存款只有13萬7千737令吉34仙(男為16萬3千977令吉,女為11萬1千497令吉),另外87.4%(528萬1千910名會員),公積金戶頭中持有少過10萬令吉,要度過退休後的20年歲月顯得不足。
未雨綢繆篇
古人生活在動蕩的環境,戰爭隨時來襲、旱災蝗蟲各種天災自然災害不斷,往往在客觀條件允許時,常會積谷防饑,或為隨時到來的苦日子未雨綢繆!
然而,聯昌宏富首席執行員陳炳華認為,這個年代很少年輕人想到“未雨綢繆”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類似“錢不夠用”窘境到一定年紀時才來擔憂,事實上已無濟於事!
他強調,基本上,40至50歲才擔憂退休生活,時間上已是晚了一點,因為已沒有足夠的時間作好準備。
由富入儉難調適
如前所述,退休後生活儉富由人,雖然不強求過富足生活,但要維持退休的安逸,便需要一個有別於公積金的退休基金,更理想的是有個人存款。
“也許,很多人在最初規劃中,退休後要過簡單樸素的生活。然而,平日每月開銷5千至6千令吉的受薪人士,要在退休後即刻過簡樸生活,必然會經歷“退休震蕩”後遺症,一時還不能夠調適過來。”
陳炳華說,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單靠公積金,並不能在退休歲月有豐足的生活,這需要三思。
以下為幾個普遍現象:
●很多人用公積金解決房貸、作為教育費和支付醫藥費用途。
公積金原為退休歲月之用途,但人們本身卻打亂了安老的步伐。87%公積金戶頭中有少過10萬令吉存款,要度過20年悠悠歲月顯然不足。
●是否有方程式可以計算,要有多少公積金才足以愜意享有退休生活?
金科玉律是,退休時仍需賺取最後一次薪金的75%,才能持續享受退休前相等素質的生活。
實際上,這看來高不可攀,然而很多人無法做到。
●倘若公積金與存款皆無法支援黃昏歲月的生活,怎麼辦?
船到橋頭自然直,那個時候到來時,可尋找交替收入來源或削減開銷。
縱使公積金與存款不夠,但還要選擇同樣的生活方式,那麼應與財務規劃師坐下來細斟,透過財務規劃結合退休後工作,找出較務實的做法。
休金現在就要存
要保持既有生活方式,聯昌宏富有以下勸告:
*不能等到55歲,才來煩平日般的生活是否可永續,或者調整退休後之生活。
*尋求財務師協助,為你創造、保護和保持財富。
*全方位看待退休規劃,可把累積財富,撥入退休後之生活、保健與情緒需要。
*生活:需確保有方法維繫退休生活方式*保健:保持良好健康,一旦生病有適當的保險保障,維持財務獨立。
*情緒需要:不管多麼富有,家庭與朋友的強有力支持,是黃昏歲月的重要支柱。
不管是未雨綢繆基金,或是退休基金,一般人的3個誤區是:
●太遲做好準備
●太在意回酬的大小
●容易挪用這筆錢
陳炳華說,兩項基金本質上可互相支援與調度,只要有一個開始,便可調度作長線投資。
除了經濟面向,個人的社會網絡和健康面向,也需長遠做好準備。
*退休後你期望融入社區、社團,那麼你的職業生涯中便不可終日埋頭工作,而與外界脫節,你需要有佈好的網絡,讓你退休後便可舒適的融入這個圈子內。
*健康也需長期作好準備,平時注意飲食、適當運動與休閒,生活方式要能永續。
提早退休,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卻礙於現實問題,不得不“活到老做到老”。本期財富焦點特別選刊著名財商教育專家、百萬富翁的教父羅伯特清崎(著有《富爸爸,窮爸爸》)一篇文章,供讀者作為參考。
羅伯特清崎:怎樣才能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的關鍵在於能源源不斷的獲得被動收入,你需要做好規劃。
常言道,“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在自己邁向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儘早開始為提前退休準備。我們要更早開始存錢,更早開始自身的理財教育,更早開始投資,這樣做的話,我保證大家也可以提前退休。
為甚麼不這樣做呢?更早退休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誰願意在自己的後半生還繼續工作呢?誰願意成天為工作中的麻煩事而困擾呢?誰又希望說願意承受更多的壓力、而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呢?
就個人而言,我願意在四十多歲就退休。很少人會希望到60歲再退休,因為那時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果實。
在那個年齡,很多健康問題將開始明顯出現,可以肯定地說,他們的儲蓄將用於解決醫療問題。他們會說,“在我們年輕時,我們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以獲得財富,但是,當我們老了,我們卻要以辛苦獲得的財富,來換取健康。”
想要實現提前退休的願望,現在應該做些甚麼呢?
尋求被動收入機會
■瞭解如何進行合理儲蓄
我們越早開始儲蓄,那麼隨著時間推移,儲蓄的資金數目也越大。試想一下,如果你經常性的存儲部份收入,就會不斷積累。享用復利的優勢,儲蓄就足以支撐我們作出下一步的決策。
■瞭解如何進行正確投資
當你已經有了足夠的儲蓄,其中還包括應急基金,現在你應該開始在一個新的水平上評估自己,瞭解如何通過額外投資以賺取更多的收入。比如如何投資於股票市場、房地產、共同基金和信託基金,以及其他可以投入現金的投資選擇。
■尋求被動收入機會
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又稱“非工資性收入”)是指不必通過自己每天花費時間就可以賺得的金錢,提前退休的關鍵在於能源源不斷的獲得被動收入。
越早開始進行這種被動收入的投資,提前退休的機會就越高。所以在前進的道路上要尋找這樣的機會,讓“錢”為你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這正是富人變得更富的一種方式。
■著眼於目標
閱讀一些文章,進行自我激勵,多跟與你有相同目標的人交流,你們將一起向前邁進,並會互相幫助,一起應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每一個挑戰。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告訴我,你身邊的朋友們是哪些人,我就會介紹甚麼樣的人給你認識。”決心和專注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玩現金流遊戲
現金流遊戲(Cashflow game)由我的團隊開發,這是一個提高理財能力的好方法。這個遊戲還能測試你是不是具有贏得殘酷競爭的技能。這絕對是一款有趣、又能學到知識的遊戲。
最後,你可以研究一下新加坡最年輕的百萬富翁邱緣安(Adam Khoo,編者註:他是AdamKhoo Learning Technologies Group創始人兼CEO)的相關經驗。這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成功人士,他在26歲時就成為了百萬富翁,現在身價更高達數百萬美元。
因此,讓我們開始為提前退休做準備吧!
現在就行動,否則未來會後悔。
從存小錢做起吧!
很多人不能存錢,是因紀律過於鬆散,須強制規定每月把若干錢儲存下來,久而久之才見到效果。
假如每月不能存一兩百令吉,那麼你將很難有幾千、萬令吉甚至百萬令吉……換言之,須有一個起步,才能決勝千里。
另一方法是每週存進若干,逐步落實為2週、3週至1個月,然後形成習慣後,更易連年累月落實。
手上有餘錢增加致富籌碼
陳炳華說,設立未雨綢繆基金的理念很好,退可守、進可攻,即在任何緊急狀況發生時,可有一筆款項濟急!
“至於契機方面,當你手上有餘錢,在機會湧現時,無疑為自己增加致富籌碼,讓有關款項投資帶來回酬!”
很多人認為投資致富靠運氣,在他看來若沒有做好準備和沒有一筆錢,將無從攫取賺錢的大好機會。
他認為,這筆“未雨綢繆”基金,可以是一般的儲蓄,累積若干數額可存進定存,或者把金錢置於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之中。
這個基金的回酬大約與定存不相上下,約為3%左右,但又比定存更具靈活性;即隨時可以領出,而不會失去賺取利息機會,又不必支付額外管理費。
在美國,類似基金甚至還可隨情況轉移投資,只是在大馬還沒有這種靈動性。
理想做法:準備3至6個月應急金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把至少10%的收入存下,作為“未雨綢繆”基金用途。設定這樣的目標,是要能夠在緊急狀況中,有3至6個月的應急基金。
說來令人驚奇,很多人並沒這個打算,這在大馬乃至美國皆如此。
美國信貸輔導基金最近披露,64%的美國人沒有足夠現金應付1千美元的緊急開銷。一般美國人在面臨緊急情況時,通常都從儲蓄戶頭掏錢、向鄰居賒賬或向家人借貸、刷卡等。
動蕩環境裡要未雨綢繆
陳炳華認為,養成“未雨綢繆”的意識,進而實質上做好準備,今時今日特別重要,這基本上是個非常動蕩的環境。
“其實,多種客觀原因造成年輕人無法培養起危機意識,這跟上一代給予他們的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的關連。”
他說,在普通至富有家庭,年輕世代在財務上面臨甚麼難題,通常會找父母週轉。因此,這種理念要落實到生活上,並非可一蹴可就。
讓孩子在花錢理財時學會重視金錢價值
他以自己孩子為例說,從小須讓孩子養成對錢負責的態度,譬如說每週交給孩子一筆零用錢,就由孩子在花錢理財之間,學會重視金錢的價值。
“小兒子零用錢不夠用了,甚至想出為父親工作賺取零用錢的方法。這個理念很好,這將激發下一代解決其切身問題。”
這也帶出一個道理,未來的日子若錢不夠用,只要肯花心思,總是有辦法克服的,這正是理財乃至人生規劃的寶貴一課。(星洲日報/財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